企业动态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 > 企业动态

新工体最美建设者

  • 作者:
  • 来源:
  • 浏览次数:1,292
  • 时间:2023年01月16日 10:10

885个日夜,从“工体再见”到“再建工体”,万千瞩目下,新时代的北京建工人牢记历史使命、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以最快速度、最优品质、最炫科技、最强战力让一座“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世界一流专业足球场从梦想照进现实。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当中,听听他们在“新工体”建设当中那些点滴故事。

李   欣(工体改造复建项目经理)

2020年7月29日,拥有20余项工程履历的资深项目经理李欣带领平均年龄33岁的项目团队,进驻工体。夏日傍晚,工体北门的小广场上,项目团队席地而坐,大家用手机照亮自己的笔记本,梳理工作重点内容。第一次项目例会,成为项目团队拼搏奋进的起点。

“工体施工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李欣说。要让施工进度保持在受控的节奏区间,李欣和项目团队必须时刻保持专注,盯紧项目现场每个偶发因素,预判影响,协调调配资源,确保万无一失,在刚刚进场,基础施工的日子里,这更加重要。在李欣的回忆里,并没有哪个节点是“最紧迫重要”的,因为“开工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从53天完成5000吨钢结构内环梁吊装,到3个月时间完成6个月钢结构施工量,从“工体碗”横空出世,到足球场如期落成,紧张的工期和大众的期待不会给李欣和团队任何的借口,项目团队的硬仗一场接着一场,李欣带领着团队,见缝插针,优化流程,确保现场各项工序协同高效运转,想尽办法,跑赢工期,在新工体的一线跑出了北京建工建设者的又一个速度奇迹。

王   猛(工体改造复建项目总工程师)

在距离“新工体”的钢结构施工完成还有几天的时候,王猛在朋友圈写下一行字——“拆改轮回正甲子,三生难舍建工缘。”

2020年7月,王猛从老一辈建工人的手中接过了建设工体的接力棒,担任“新工体”建设的总工程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新工体的改造复建项目中,我感到十分荣幸。”

从1.5万多根的灌注桩到搭建起项目建设“生命线”的钢栈桥,从全国首例“地下绿茵场”到多功能钢罩棚的创新安装……两年多的时间里,王猛带领技术团队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集中应用了数十项智能建造产品,解决市级以上施工技术难题17项,累计申报专利28项、论文近30篇、北京市工法6项,顺利完成钢结构金奖验收、三次国家优质工程过程质量控制咨询及两次长城杯质量控制咨询,2项科技成果完成鉴定,其余4项正在编制中,为工程全面实现建筑工程全奖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项目节点结束之后,下一个节点就迎面而来,留给人喘息的时间不多。要说有什么有趣的事,每天来工体上班的路上,看到新工体一点一点拔地而起,就感觉很开心。”王猛回忆道。

武长迪(工体改造复建项目质量总监)

2020年,听到工体改造复建工程即将实施,作为北京国安队的“死忠”球迷武长迪,主动请缨,加入项目团队,担当质量总监,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亲手建造自己的主场更让人心潮澎湃。“我感觉像在做自家的装修,”武长迪说:“这也许就是那种比百分百标准更严格的全身心投入,那种不可辜负的热爱吧。”

因此,在工体建设中,武长迪的眼里似乎格外容不得沙子。曾经有一次,由于部分钢筋绑扎的间距未达要求,武长迪直接叫停已经进场的混凝土罐车,用了2个小时,盯着所有绑扎达到标准后,才批准浇筑。在西广场坡道处,一个试验段结构浇筑完成,模板拆开后,武长迪发现由于外施队掌握尺度的问题,无论栓孔位置,还是对缝整齐度,饰面观感均未达到要求,武长迪毫不犹豫,指令返工重做。

随着主体结构施工速度逐渐加快,武长迪和8个人的项目质量管理团队工作量也陡然增加,浇筑不停,质量管理人员就要全程旁站监督,8个人24小时不间断,来回倒班,晚上用手电照进模板,从透光情况看模板安装的平整密实程度,白天在密集到无法使用振捣棒的钢筋空间中观察小型设备的振捣情况,武长迪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凌晨5点半自己下班的时刻迎来上早班的工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长迪和项目人员共同努力下,2022年10月8日,工体改造复建工程实现外立面整体亮相,“沉寂”了两年多的老工体以经典而崭新的面貌重现在大家眼前。

李  东(清水事业部 专家)

新工体在建设中应用的清水混凝土展开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当前国内体量规模最大的单体清水混凝土建筑物。面对这样的极限考验,专注清水混凝土施工领域20余载的“清水大师”李东带领团队驰援工体。

多年的清水经验告诉李东,清水要想成活儿好,模板选用、排布和加工要占至少六成。打开电脑,十余种清水混凝土模板的实验数据来到李东眼前。“钢模板种类多,安装难度大,关键细部节点没法实现,欠真实自然;铝模板不好用,氧化腐蚀混凝土,面层表面出了气泡麻烦了……”一项项清晰的数据对比下来:“就是木模板了,重量轻、精度高、徒手安装方便,节约时间提高工效,嗯,就是它了!”

2021年,溽热的盛夏,李东带领团队在模板加工的现场奔忙着,他的胸前始终洇着一块汗水,仿佛永远干不下来。配模方案确定了,如何用最高的效率,完成极致精细的模板加工?针对这个问题,李东请到了“外援”。很快,6台基于数控机床改制的模板加工设备来到了工体改造复建工程现场,只需要将配模方案的参数输入程序,就可以得到最大误差值控制在1毫米内的精准切割,比传统木工工效提升10倍以上。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无懈可击的数字化加工,项目团队仅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展开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的清水主体结构施工,再一次创造了工体建设速度奇迹。

唐高生(测量中心工体改造复建项目测量负责人)

“新场馆长轴直径约271.5米,短轴直径约205米,呈椭圆形,不仅弧线放线工作量大、方法复杂,而且结构主体采用高精度的清水模板,测量定位精度要达到3毫米。同时,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20个流水段先后施工,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混凝土收缩变形对整体弧线的影响。”测量中心唐高生介绍。

为了攻克高效精准放样弧线的难题,唐高生与测量团队经过近十次的讨论与现场实验,最终创新制定了“内控+外控”同时使用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利用等分法、矢高法等传统拉尺方法和三维坐标法,既保证了单个流水段定位精度,又保证了整体弧线线形。同时,他还带领团队联测弧线与相近流水段弧线的整体线对接精度及弧线的绝对定位精度,保证了工体整体线形的精准和美观。

如今,走在“新工体”场馆里,曾经由自己亲手放样的数千个点位早已不在,但是在唐高生心中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作为一名普通的测量放线人员,我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能让新工体在我们测绘的点位上精准再现,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新闻中心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